《霓虹恶魔》首映式,导演跟女星摆出非常专业的夜店pose,可惜派对就要结束。
动笔写这篇,已是5月21日,戛纳电影节临近尾声。
电影市场5月20日结束。其实早两三天前,不少卖片公司就已撤离,留下没有撤走的海报、资料以及空荡荡的展位。
多数展位撤离后的电影市场,仅剩《剪花娘子》坚守阵地。
ScreenDaily此前出了篇关于亚马逊的报道,其中指出今年戛纳电影市场偏冷,无论卖家还是买家都缩减人力,分析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形势不景气和潜在的恐怖活动威胁。具体数据情况还有待电影节官方在网站上进行更新。
Majestic酒店的广告位连续两年被狮门影业包下,去年《饥饿游戏3》,今年《惊天魔盗团2》,哎呦不错哦……
走在戛纳著名的Croisette十字大道上,多少也能感受到这种氛围,以往遍布各大豪华酒店、奢侈品店屋顶上的电影海报、户外展位今年明显减少。除了Majestic、Ritz-Carlton、JW Marriott几家地标性酒店依然保持每年例牌的好莱坞大片商广告外,不少户外广告位处于空置状态,有些酒店顶层今年根本就没铺设支架。
有些建酒店今年都没设置广告牌,阳台上条幅多是卖片公司打的。
中国电影公司去年曾以大金主姿态亮相戛纳,《寻龙诀》《兔侠传奇》等片在十字大道的显著位置打了路牌广告,国内媒体也大多觉着提气,给报道给位置,算是赚足面子。可转到今年,除了电影节各单元的“零存在”外,华语电影连市场推广活动都大幅减少,户外海报更是一张都没看见。
今年只有像斯皮尔伯格的《吹梦巨人》这样的大片才把钱花在户外广告上。
作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中国艺人的红毯秀基本就成了华语电影与电影节官方活动的唯一联系。众所周知,《盗墓笔记》剧组闹了开幕红毯的大乌龙,并由此牵扯出一系列公关公司操作红毯入场券黑幕的罗生门。
这件事有个细节,《盗墓笔记》的男演员井柏然本来受电影节赞助商邀请,已经拿到正式的入场券,但考虑到要“带着作品”更好些,于是决定放弃品牌的机会而更剧组一起走红毯,结果才“悲剧”的。
井柏然这个造型非常东南亚风,适合走《罗莎妈妈》的红毯。
“带着作品去戛纳”大概是现阶段中国艺人的“同一个梦想”。这事的发端大概是之前巩俐接受采访,谈起“毯星”的话题,说如果没有电影参赛还要走那么多次红毯,就是脑子有问题(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个人觉得红毯这事没必要太较真,它的主要功能是给电影和电影节造势,同时为赞助商体现商业权益。拿今年为例,在卢米埃尔大剧院举办首映式的影片,竞赛片21部,非竞赛片9部(含开幕式),再加上最后一天的颁奖典礼,一共31场活动。每部影片的首映式都铺设红毯,除了剧组成员外,还需要大量的电影人和公众人物来捧场、站台、撑场面,潜台词就是“这么多大咖都来看这电影了,你们还在等什么”。
别太在意红毯上的人到底是谁,但我可以告诉你这张拍的是《推销员》剧组。
电影节有15家官方合作伙伴,也就是大赞助商,还有若干供应商及合作机构。和其他电影节不同,戛纳没有公开售票,放映环节也不加任何广告,因此首映式门票是反馈给赞助商的一项权益。赞助商当然希望多找与品牌捆绑的公众人物参与,增加露出机会。
米伦老师旋转跳跃,请闭会儿眼吧。
如果按照带没带作品作为标准的话,那就有太多人可以划进“毯星”行列。比方说,奥斯卡影后兼两届戛纳影后、“女王”海伦•米伦,今年并没有新片参赛或者展映,可她还是参加了达内兄弟《无名女孩》的首映式。更有戏剧效果的是,“女王”在美美地旋转展示礼服后,在红毯尽头的台阶上居然被鞋带绊倒,最后还是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亲自出手解围。
吕克•贝松和他的制片人妻子一起去了《最后的模样》首映式,没带作品“蹭毯”就算了,关键是又胖了一圈。
还有一位是中国观众熟悉的法国资深美女艾曼纽•贝阿,现年53岁的她已经两年没有新片问世。她走的还是号称本届戛纳颜值最高的《只是世界尽头》的红毯,要是《霓虹恶魔》的话,整形失败贝阿姨肯定得琢磨怎么整倆嫩模吃掉还童了……
作为公开承认后悔整容的女星,贝阿这两年的脸好像更僵了。
类似的例子,多到这一夜我们都是毯星。
还是觉着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出师无名”坎,怕挂上蹭毯骂名,那还有没有其他可行方法,比如说花点钱?
答案是肯定的。
之前说过,戛纳的电影市场是个神奇的地方,很多人都没能正确打开。先看一下大家最爱的Screen场刊广告。
这是超级水逆大片《盗墓笔记》的海报,其实没什么信息量。南派三叔的英文名叫Uncle Three,为什么后面没有From South呢?估计是因为设计出来太占地吧。
下面来看徐浩峰《师父》的,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没找到的话,再看看老炮儿龙格尔主演的最新奇幻动作B级片《别杀它》(Don't Kill It),把重点都给画出来了。
区别就是后两部电影在戛纳是有放映的,海报上标明了放映时间。还有些公司把市场放映的片子和入围作品弄一起打广告,看起来也挺唬人,比如这家:
作为产品的电影其实兼具快消和服务的属性,市场、物料做的再花哨,也不如眼见为实的体验来得直接。戛纳电影市场放映就是为交易服务,卖家拿片子来放,感兴趣的买家看一遍,再决定要不要下单,大致就是这样的功能
戛纳电影市场放映分布在6块场地,除电影宫、市场展厅外,还有戛纳本地的几家商业影院。一共34个影厅,规模可大可小,最大的能容纳320人,最小是只有16座需要戴耳机看电视的视听室(播放蓝光或DVD),反正丰俭由人。
电影市场一般会为影片提供两场白天放映,晚间放映要额外申请,收费也相对要高一点。
没错,这就是被我拍成渣的电影宫。
放一场电影要花多少钱,看场地的不同情况。说起来,性价比最高的可能算是电影节的主会场电影宫(Palais des Festivals),主要是名字高大上,特别官方、提气,虽然电影宫里最有名的巴赞厅和布努埃尔厅是不对市场开放的。电影宫K厅是给市场的最大厅,共147座,放映一场收费是1165欧元,约合人民币不到8700元。对中国片方来说,这个价码应该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并不会比北京的商业影院收费贵处多少。
电影宫内部的样子,上面红牌子是戛纳69届电影节,下面黑牌就是电影市场。
如果讲排场,包320座的Olympia影院1厅,也不过2040欧元,15000元人民币。这对财大气粗的中国片商和艺人来说,大概还没一顿米其林晚餐贵吧。而且征片标准很简单,没有什么世界首映之类的要求,更没什么内容审查,影片只要在两年内制作(本届的节点是2014年1月1日之后完成)且未在往届戛纳市场放映过就可以。控制好时长的话,主创还可以入场跟观众们交流一下。除此之外,还需要交点注册证件的费用,都是小钱,而且最后还能办理退税。
电影宫内有面海报墙,非常适合带作品来的剧组来张大合影,一定得是硬照。
以中国电影现在产量,能带到戛纳的作品可就太多了。这样的话,艺人只要找到首映式门票,专心走好红毯,再随便找部自己演的片子到市场来放上两场,再组织点媒体记者来采访。甭管片子能不能卖出去,至少是带着作品到戛纳“我来,我看,我征服”。最后国内宣传一定得是“勇征戛纳”式的英雄主义营销标题,并在海报上打赏戛纳的棕榈叶。说起来,这个效果似乎比在电影节期间租酒店、海滩或者游艇开发布会还要理直气壮。
相信看到这里,不少艺人经纪或者片方都已跃跃欲试了吧。可惜只能等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