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喜茶的Kelly,陈霈霖,我在喜茶负责IT和互联网相关的业务。
但我觉得,还是得介绍一下喜茶。
即便如此,我相信很多在座的朋友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喝过,为什么?我这里引用一个互联网行业数据统计名词,MAU,月活跃用户。
所以,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听过喜茶,而却还没有喝过喜茶。
2017年,喜茶被网络媒体扣上很多的标签关键字,比如说“排队”、“营销”、“黄牛”、“网红”。
但其实早在2013年,喜茶就已经开始排队了,并没有什么刻意而为之的套路,仅仅是互联网大背景下网络自媒体的黑暗旋涡。
自媒体的天然特性,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阅读自己的文章,它需要吸引流量;当某一个社会事件具有话题性,能吸引流量时,他们就会群体自发性“漩涡”式地围绕这个话题写各种文章,也不管这个事件,是否真实,是否有积极或“黑暗”意义的。我把这称作「自媒体的黑暗漩涡」,正是这股力量,让喜茶莫名其妙地走红了。
我觉得,这首先得从一则新闻说起。
landing这个单词,让我有触电般的奇妙感觉,我立马在朋友圈向我朋友留言:“哇,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吗?”终于可以解释清楚我的工作了。
一直到上周为止,我上班的时候经常会收到类似的消息,说:
我们今天在大会里聊得很high,谈论了很多先进的概念,像大数据、云计算、新零售、无人店等等等,但是结束这一切以后,回到公司,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对IT互联网的认知,仅仅还是觉得你是“修电脑”的。
这个单词,不论是对新零售还是人工智能,都有很重大的启发。
这也就有了今天我想表达的主题:
关于智能升级,我认为有三步。第一步,是数据赋能;第二步,是全面触网;第三步,是智能商业。
所谓数据赋能,就是利用数据化给公司管理赋予能量,大面积地降低成本。
今天我想说的是,数据化可以帮老板们省钱,省很多钱。
60%的办公室行政人员,他们会花费80%的时间,每天加班加点忙个不停地在制作各种各样的Excel表格。
因为连锁门店经营嘛,高速发展了,店开多了,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要管理、记录,Excel表格的工作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个情况下,重复大量的Excel劳动变成了一个公司效率的毒药,公司的管理成本呈边际递增状态。
大量的数据,七零八落地沉默在各个地方,一动不动,随时被遗忘和丢弃。
企业智能指数 = (总人数 - 重度Excel操作人数) / 总人数 * 100%
大量的人做着重复的工作,也意味着这些工作其实是可以被系统信息化取代的,也意味着只要这些自动数据化做好了以后,大量的重复工作才会消失,这也意味着人力成本的急剧下降。
数据化=人工成本=钱
各种处理数据化的系统,它不是“成本”,而是“资产”,更甚的是,它还能节省成本。
第一,移动优先。也不是说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想想,对于线下行业,门店、人员都是分布移动式的,它不像办公室人员,每天都对着电脑,但每个人都会有手机。
第二,敏捷。就是可以快速地响应,快速地变形。其实大部分的数据化管理的系统,也就是我们常听的什么OA、ERP、CRM啊等等等等,它们的底层逻辑,无非就是数据、流程、表单、权限。
第三,是整合。数据化系统必须是开放性的,要互相连接形成闭环,只自己一个系统单打独斗,跟其他东西没有任何的关联,那也是会增加管理成本的。
怎么做到整合?“权限”,也就是“人”、“信用”,必须超越所有“功能”,成为任何数据化系统的奠基石。
我选择把「企业微信」作为这个“权限”的底层——把所有的管理信息化系统,都整合进去。也刚巧在昨天,企业微信在大会上,也提出了「连接器」的概念,我十分感慨,因为我之前就一直在说,企业微信,并不单纯是个企业聊天工具,它还是OA,更重要的,还可以连接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切。
全面触网
不管什么卡,我把它们归纳成一个抽象的概念,都喊作会员卡。
会员卡其实是一个历史的枷锁,它仅仅是大家的认知习惯罢了。
就拿你的一张银行卡来说,“识别”就是知道这个卡是什么号码;身份证也一样,识别这个人是谁;像品牌会员卡,它是用来识别你的用户身份,进行消费。
到了数字化时代,卡的概念有点变味了。你比如说我们来到会场以后,很多人说交换名片,但交换名片以后,经常会发生另外一个事情,就是再加一个微信。
符号,它也是可以电子化的,也可以满足符号和身份象征。你比方说,我虽然买不起真的钻石,但是却一直是QQ的各种黄钻、绿钻的会员,它依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身份的象征性。
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功案例,就是电商。我们在淘宝买一个东西,买得多了,淘宝会发个会员卡给你不是?不需要,你填写账号注册的那一刻,你就是“会员”。
在淘宝是怎么开店的?在淘宝注册一个会员,再申请开个店,搞定,成本非常的低。
曾经有一个面包店,有一天总部巡店时,发现这个店有在卖肉松包。可是,总部明明就没有规划这个产品。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肉松包其实是店长发明出来的,他卖这个肉松包卖了3年,所有的收入都归了自己。
用电商思维做实体店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很多的管理漏洞都是消失了。
除了这次关于业务经营的思考逻辑,这里再引入了一个更重要的思考维度,那就是一切皆网。
就拿“合作”这件事来说,我认为:合作是杠杆,管理是内耗。
而如果用工程师思维,我们要做一个电商平台呢?首先,你得招团队,招程序员、设计师,去开发,去管理,去做成一个电商工具,还要再额外搭建运营团队,费时费力,不容易又麻烦,一整套流程下来,成为了一种内耗。
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很多人觉得,它只是用完就走的“工具”,事实上,它应该是“服务”。它不是一夜情,而应该是一场长久经营的爱情。
守,就是为公司内部管理赋能,练好内功;攻,就是利用互联网全面革新业务,创造更多的未来现金流。
顺带一提,所谓的“新零售”,我认为其实国内做得最早最领先的,就是小米。
上周还听到一个比较有感触的一句话,来自猎豹移动CEO傅盛——
前面两个阶段,数据赋能、全面触网,都打下了非常多的数据作为基础,为智能商业,创造了可能。
你们好厉害,有各种各样的系统,各种各样的大数据,那么,我究竟要怎样多卖货、多赚钱?
智能商业,其实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智能决策。除了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决策服务”。
而我们积累够了数据,就可以引爆AI人工智能,我们就可以尝试做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比如说无人店、混合现实、机器人,实现更多的可能去改造业态。
人会不停的进化,产业也会不停的进化,但不论怎么进化,终究需要人做决策。
因为,其实做技术的人,也在进化,他们已经不再应该单纯地被人认为是“写代码”的码农了,而应该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感,进化成——做智能时代的AI布道师,把晦涩难懂的高科技传播、落地,去布道,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且传统企业要智能升级,并不是一个部门所能承担的责任,而是自上而下,换骨髓式的革命。
希望我的分享没有给大家带来尿点,谢谢。